生产力工具这个词如此高频率的出现在今天的生活里,也常被我们挂在嘴边,比如说你纠结于要不要换最新款的iPhone,去咨询时就会有不少人这么建议:如果是生产力工具的话,别犹豫,现在就入手,如果不是,那就继续做等等党,下一代会更好云云。生产力工具,字面意思就是能够提高生产力的工具,对于人类来说,自学会使用工具之后,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工具进步的狂热追求,也正是这一点驱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从原始社会走向农业社会,再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工业社会,到如今的信息社会,生产力工具的发展变革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生产力工具,就特指支撑日常工作和学习的,能够提高效率的电子设备、软件,比如电脑、手机、相机,还有绘图、写作、剪辑、效率一类的应用软件。今天我想讨论的,是在各类“生产力工具”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不知作何选择的今天,我们是否更容易迷信于工具所鼓吹的能力,也迷失在对工具的过度关注和追逐中了。我们忘记了工具本身的用途和价值,最关键的是我们选择使用工具的目的——利用它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
如果把自己代入工作环境去想一想,就会发现“生产力工具”的说法其实是个伪命题,固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大部分时候并不是“器”不够好,而是我们把“器”够不够好当做了成不成“事”的必要条件。事实往往是,在我们所说的绝大部分“生产力”场景里,工具完全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在限制我们生产力提升的因素里,执行力、毅力、韧性和对工作的投入度这些软能力,才是决定最终能不能成事的关键,按照重要性排序,工具排在这些因素后面。
认清楚做一件事最终所要达成的目的,和服务于这一目标的手段和工具之间的关系很重要。目标始终是最需要关注的重点,要尽力避免在工具选择和折腾上所产生的内耗,这种纠结于选择工具而迟迟不能动手去做事的消耗是非常具有破坏力的,它让你裹步不前,没有及早开始就意味着得不到反馈,进度缓慢,积累焦虑,最终连起步时的激情和雄心壮志都被消耗殆尽了。看过一篇文章介绍李子柒最初是怎么开始拍摄视频的,起初她用的并不是最好的相机,甚至只能算入门款,但这并没有影响她的创作,相机不是她创作的瓶颈,至少在一开始,相机是不是足够好,并没有成为她关注的重点,利用手中的工具去完成作品才是整件事情的核心。武侠小说里,大师以树枝为剑比武,功力并未因此打折,依然能够力压劲敌,惊艳众人,而最好的兵器即使落入驾驭不了它的人手里,又与朽木废铁何异呢?
过度的关注”生产力工具“,是思维被束缚的外在表现,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懒惰和逃避,是最破坏生产力的事情。不止是工具,在决定做意向工作时,对技巧、细节和特性的过早关注、过度迷恋和纠结,都是迷失方向、走向歧途的第一步。特别典型的,在程序员的群体里,存在很多条鄙视链,比如编程语言鄙视链、开发工具鄙视链、操作系统鄙视链等等,很多程序员喜欢站队,把自己归属于某个阵营,某类技术的拥趸,常常围绕某个话题产生喋喋不休的争论甚至骂战,他们花大量时间去抨击对方,搜罗证据,试图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这实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毫无意义的事情。在软件工程领域,有一个很经典的论断:没有银弹。这个概念来自一篇讲关于软件工程的论文,所谓的没有银弹是指没有任何一项技术或方法可以持续提升软件工程的生产力。
银弹这个词,最早是来源于欧洲中世纪的传说,说的是狼人这样的怪物,一般的子弹是打不死它,必须使用银做的子弹才能杀死它。后来,“银弹”这个词就被用来形容,那些特别有效果、一用就很灵的方法。软件工程是一个超级复杂系统,没有任何特效的方法,可以一直提高效率,同样在任何其他领域,甚至我们要面对的各种人生课题上,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没有一种工具是万能的,只有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善于提出定义问题、研究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且不断迭代的独特系统,才有可能应对这个复杂多样的世界里不断产生的问题。
所以,要不断提醒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银弹,不断问自己,你真正需要的生产力工具是什么?
最后,善用工具依然很重要,用《荀子·劝学》里的一句话共勉: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