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云是国企吗(中国电子云曹心驰:用“系统论”永立超融合潮头)

“我们这个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来自于头部的云计算厂商,许多人甚至是第三次写云代码。所以我们虽然年轻,刚刚起步,但是我们并不是弱者”,面对在场的多家媒体,曹心驰笑着说。


关注IT圈的网友,对于曹心驰的名字不会陌生。作为一名在IT领域从业20余年的“老兵”,曹心驰曾就职过深信服华为云VMware等多家国内外顶尖科技公司,也一直身处行业技术的前沿,有着丰富的客户服务经验,还在2019年入选中国数字化转型领军人物。而这一次“华丽转身”后,身为中国电子云副总裁、IT产品线总经理的他更希望打造一套面向数字化应用的全新超融合平台,凭借在云计算、存储领域的多年积累,更好的赋能行业客户。

根据IDC日前发布的《中国软件定义存储(SDS)及超融合存储(HCI)系统市场第四季度跟踪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超融合系统的增长都保持较好态势,达到11.8%的同比增长率;中国市场增速最快,超融合一体机在2021年第四季度实现了30.4%的健康增长,全年同比增速为41%。由此IDC也预测,全球超融合市场将在2022年达到113.9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未来5年保持12.6%的年复合增长率。这些数字意味着,中国超融合市场目前依然是一片蓝海,发展潜力巨大,而中国电子云作为市场的新晋玩家,也有意分得“一块大蛋糕”。

说到超融合市场,曹心驰更是滔滔不绝,“我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超融合”。在他看来,相对于前几年的玩家来说,如今的超融合市场技术方向更为明确,也更强调存储的价值所在。“我们的核心还是做云原生存储 ,就是适配于云的存储架构模式,即分布式软件定义的存储模式 ”。之所以选择分布式软件定义存储,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赛道与超融合一脉相承(在上面提到的IDC统计中,软件定义存储和超融合被放在了一起),另一方面也是传统存储的份额正在流失,加之强大的技术壁垒,显然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数字化应用需求。


中国电子云

当然分布式软件定义存储赛道的玩家也不少,中国电子云同样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不过在曹心驰看来,作为一个新建团队,他的优势更多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技术上不必纠结于选型,相对于前几年五花八门的技术来说,如今的行业标准已经趋于统一;在团队建设上,中国电子云吸引了不少行业人才,许多人都不止写过一次代码,甚至有人已经开始写第三次了。这就是中国电子云的“后发优势”,这也是他在短短一个多月内就形成团队战斗力的先决条件。

更重要的还是中国电子云所秉承的方法论——系统论。这是一套由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创立的方法论,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航天领域。具体来说,系统论是从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局部与全局以及层次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客观世界的(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

简单说来,系统论就是采用了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总分总”方法,即从系统整体的价值出发将系统进行分解,在分解研究的基础上,再把分系统集成到系统整体中去,实现“1+1>2”的整体效应,最后从整体考量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对应到产品开发领域来说,就是在开发周期的早期阶段定义客观需要与所要求的功能性,将需求文件化,然后再进行设计综合和系统确认,并同时考虑完整问题,即运行、成本、进度、性能、培训、支持、试验等问题时,进行设计综合和系统确认。

就超融合的研发来说,分为软件定义和硬件重构两大部分,前者主要依靠代码的编写和优化,后者则是尽可能调动计算、存储、网络等相关的硬件资源。“我们先做整体架构的设计,然后把架构拆成模块,再在模块里选择最好的部件进行磨合,最后就成了一个体系。很多东西不用聊得特别的具体,琢磨来琢磨去。因为大家都太专业了,基本上说清需求,就能明确在这个体系中谁是最适合、最擅长的”,听得出来,曹心驰对团队成员的技术能力特别有信心。

正是得益于这套方法论,中国电子云团队的进展神速——“我们听取了政企以及关键行业客户的需求,将这些需求理论化、架构化和技术化,通过顶层设计开始,去来设计整个云的架构。”按照规划,中国电子云的超融合产品将在5月底发布之后面向市场,并计划在6月底开始供货。至此中国电子云也将形成完整的云架构产业链,其中包括既有面向整体云服务的CECLOUD,也有面向专属云、行业云应用的CECSTACK,同时还有具备了面向数据中心云、边缘数据中心使用的CecCube,三条云产品线从三个架构层面满足客户对云上的不同需求,“借助这种后发的优势,快速地形成产品和竞争力”。


面对信创应用的大潮,中国电子云也基于自身技术打造了“2+1+1+N”的四层架构,通过2套云原生存储系统、1个分布式计算架构、1个分布式云原生操作系统加上N个云产品,实现了统一技术架构、统一基础设施和统一管理体验。这其中,2套云原生存储系统指的是仓海分布式存储和仓山超融合存储,它们都具有极致的性能、灵活性和高度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可以缩减TCO。在计算层,中国电子云采用的是自主创新的雨燕计算架构,通过软硬件一体的设计,实现网络卸载、存储卸载、加密卸载并实现了虚拟化的零损耗,让单计算节点的网络IO性能提升了5倍,存储的性能提升百分之百。

在操作系统层面,中国电子云自研了一套分布式的云操作系统CCOS,支持公有云、专有云、私有云、边缘云统一的对接和管理,并具有低成本和大规模管理集群的特点。从云架构的设计上,我们看到了丰富的SaaS化的服务和IaaS、PaaS、DaaS以及安全服务等模块,这样无论是从应用场景还是从安全稳定的角度都实现了全方位的覆盖。

“我们通过软件一体的设计、通过统一的操作系统和新的分布式软件定义云存储架构,实现了性能与可靠性的兼顾,也可以很好的兼容和支持主流的x86架构和PKS两套架构体系……我们也希望依托于中国电子的整个产业链实现整合,做出更优秀的产品”,在谈到产品优势和技术发展的时候,曹心驰也是滔滔不绝,“谁更快的解决问题,降低成本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谁就能够取得市场的认可”。

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截至目前,中国电子云已拥有3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50项专利,39个产品自制专利,并成为了第一批通过网信办云评估的信创云平台。在生态拓展和客户满意度层面,中国电子云也已经服务了超过300家政府和企业客户,并在全国16个省建设了32座政务云,取得了大量客户的认可与好评。据悉到2025年,中国电子云计划实现100个城市的布局,包括两个全国云中心、24个省级节点以及N个市县级的节点。

曾几何时,系统论帮助中国航天走过了艰难时刻,才有了今天的巨大成就;现在中国电子云也正用这套方法论锐意进取,砥砺前行。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