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周文
掌握硬核科技,产品是初代网红,基本每发布一款新品,就会上一次热搜。这样的公司,到底赚不赚钱?波士顿动力给出的答案令人唏嘘。
2008年,一条能跑能跳的机器狗风靡全网,第一次让机器狗进入人们的视线。到了2017年,一个会后空翻的机器人,又刷爆了社交媒体。
从机器狗到机器人,他们背后的公司,就是仿生机器人领域的翘楚——波士顿动力。
跑酷跳舞后空翻,每次“学会”新技能都会上热搜。波士顿动力旗下的机器人,可以说是领域内顶流网红。而价格也不便宜。旗下机器狗Spot对大众发售时,价格高达7.45万美元,抵得上一辆豪华特斯拉Model S。
尽管频频上热搜,公司本身却并不盈利,估值也一路下滑。
今年6月,韩国现代汽车以8.8亿美元收购了波士顿动力80%的股份。按本次收购价,波士顿动力估值只有11亿美元,相较6年前,下降了66%。
明明是硬核公司,波士顿动力为什么一直未能盈利?
波士顿动力成立于1992年,创始团队天生带着浓郁的科研气质。它的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毕业,是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副教授。2005年,波士顿动力还和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合作,推出了为军队设计的四足机器狗Big Dog。
此后,波士顿动力旗下的机器人不断进步。从一开始的踉踉跄跄,到会开门、会跑酷、后空翻,上得了舞台表演,也下得了工地干活。甚至有人调侃,到2029年,不会就发明了终结者吧?
在仿生机器人领域,波士顿动力技术是行业领先的。问题在于,产品并没有最大程度市场化。
一方面,波士顿动力旗下的机器人产品价格高昂,且始终未走出美国市场。
机器人公司有好几种模式,集成应用与成套设计属于美国模式。而波士顿动力本身更偏向于核心技术研发,更偏向于日企模式。此外,美国的机器人密度只有150台/万人,虽高于全球平均水准62台/万人,却远低于日韩。
但波士顿动力一直驻扎美国,并未开辟国外市场。销售来源中,美国的公司和个人消费者就占了90%。这倒不是因为国外消费者不感兴趣,而是波士顿动力只有线上门店。如果想要体验必须前往美国,成本极高,而工业用品又很难简单决策。
另外,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虽然看起来高大上、功能强悍,但实际使用上性价比存疑。
对于工业场景来说,购买机器人主要看中用途。价格高昂没事,重要的是要能发挥出价值。机器人可以24小时连轴转,是不需要休息的“打工人”,优势十分明显。但对于本身使用频率就不高的场景,优势很难发挥。
以挪威钻井平台Aker BP为例,他们购买Spot Mini,对一些特殊的地方进行图像采集,方便确认是否需要维护。但平台维护频率本身不高,导致机器人作用无法得到最大发挥。
对客户来说,花8万美元买一台机器人,不仅没能完全利用,还要雇佣相关人员维护保养机器人。效率没有明显提升,成本反而增加了。
能够看到,并不是技术强产品就会畅销。对科技企业来说,要想取得商业成功,必须找准市场契合点,需要背靠大市场,并且抓住应用的机会。
如石头科技,它将无人驾驶的激光雷达技术,用在了扫地机器人身上。虽然用途只是扫地,但却走进了千家万户,让机器人能为家庭服务,而不是只能在高大上的宣传视频里看到。
去年2月,石头科技在科创板上市,当天市值就达到了330亿元。石头科技团队,仅仅是因为扫地这件“小事”发家致富。
类似的还有英国公司戴森和中国本土机器人公司优必选,他们在确立技术优势后就开始进行商业化,然后通过变现反哺技术,在各自领域确立了竞争优势,而非执着于技术“炫技”。
不能让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是一种共识。但在波士顿动力身上,手握科技却无法有效变现,成了另一种企业之殇。
企业,始终要牢记自己是企业。
利用技术优势,打造触动市场的产品和经营模式,才不会昙花一现!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