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很有趣,知识就在您身边,每日一宝带您从文物的蛛丝马迹,看穿尘封已久的秘密。今天要为您解读的宝贝是狩猎场面铜贮贝器。
狩猎场面铜贮贝器,通高65.8厘米,底径45.2厘米,于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整件贮贝器由两鼓上下重叠焊铸而成,上鼓器盖单独制作,以活扣与鼓身相连,下鼓焊铸一底,上鼓足部焊铸4头卧鹿,下鼓足部焊铸4头卧牛,胴与腰部之间有4个绳纹耳。两个鼓身均布满阴刻线纹图案。鼓身上的阴刻图案与器盖上的圆雕场面相互呼应。上鼓胴部刻11只展翅同向飞翔的犀鸟,腰部为狩猎图,分4部分,分别描述了猎人手持长矛,捕猎野猪和鹿的场面。足部为各种动物相互争斗的情景,由阔叶植物纹间隔为4组。下鼓胴部由7只飞翔的凤组成。腰部还描绘了各种动物和植物,也分为4部分,其中有虎牛相斗、虎猪撕咬及鹿、鹰等。
若要论整件贮贝器最吸睛的地方,那非器盖上表现的立体狩猎场面莫属了。两位佩剑的滇族武士骑着马,左手牵着缰绳,右手执长矛向下刺去。面前有一只作奔跑状的鹿,鹿显得膘肥体壮。另一位武士徒步双手握一件长兵器,刺杀一只奔跑的鹿,其前后各有一只猎犬向两鹿扑去。两位骑士的马下各有一只奔跑的兔子和狐狸。整个场面紧张而又激烈,充满动感而又尽显精致。鹿儿要不断奔跑才能摆脱丧命的危机,马儿也要奋力追逐才能免于鞭笞,一切都处在武力的环境,这是充满竞争的世界。
贮贝器是古滇人的一种器物,是贵族用来存放作为货币的海贝的“存钱罐”。由于交通闭塞,自东南沿海及印度洋传入云南的环纹海贝,显得极为珍贵。这些海贝不仅仅作装饰之用,还具备了货币的职能,作为贮藏海贝的器物“青铜贮贝器”因此而得名。可以说,贮贝器的出现,是以大量海贝的出现为前提,而大量海贝的出现,是滇国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历史必然。
云南古代滇池地区青铜文化中的贮贝器出现于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达到鼎盛,消亡于东汉初期。贮贝器与铜鼓一样,同为“国之重器”,是财富、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只能为滇王及贵族所拥有。由于贮贝器并不具有全民性、普遍性和商品性,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最终在中原文化的冲击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滇国的灭亡而衰落了。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统计,在已发掘的滇文化墓葬中,可确定有34座墓共出土各种青铜贮贝器90件,另有1件采集品。其中,晋宁石寨山墓地的17座共出土51件。按形制差别,这些贮贝器可分为铜鼓、铜鼓形、叠鼓形、桶形、洗形五类。
在这些青铜器上,云南的古代先民用一种巧妙而又生动形象的方式记录了他们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景,即在青铜器上铸造和刻画各种图形,使我们借助青铜文化走近了他们,了解了他们的各种社会生活,如战争、祭祀、耕作、畜牧、纺织、建筑以及当时各民族的形象。
这件狩猎场面铜贮贝器是目前出土的滇国文物中唯一一件表现狩猎场面的叠鼓形贮贝器。它不管在器物造型方面,还是在图案组合与布局方面,亦或是在纹饰雕刻工艺方面,都具备了相当成熟的高技术水平,是一件让人惊叹不已的传世珍品。此外,这件狩猎场面铜贮贝器对滇国的人群构成、生态和动物群的研究,以及对西汉中期石寨山文化青铜器的发展水平,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坚持,是一种力量。
我们明天
不见不散
更多高清大图
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