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辛-纳甘狙击步枪: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大量使用,这些狙击步枪主要是从量产的M1891/30步枪中通过试射选出精度最好的一些步枪,安装上瞄准镜,并把原来的直拉机柄改成下弯式避免打开与瞄准镜碰撞。当时由于战争资源的贫乏,军队鼓励士兵们都要向狙击手学习,用最少的资源去杀死最多的法西斯分子。
为了推广狙击手运动,苏联的宣传部门大肆宣传一名苏联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和埃文·科宁少校在斯大林格勒展开的一场生死决战的故事,这种故事被一位美国作家威廉·克雷格写进了一本名为《兵临城下——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书中,并在2001年被改编成电影《兵临城下》。
不过有关这次决斗的真实性,一直备受怀疑。许多专家经过考证后都认为这是苏军宣传机构为了鼓舞低沉的士气而编造的故事。电影《兵临城下》中的扎伊采夫手持的步枪是PEM型狙击步枪。,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已经有242个射杀记录,而到战争结束时他已经有400个射杀记录。除了扎伊采夫,苏联还有许多优势的狙击手。
在1930年代初期苏军就已经开始生产专门的狙击步枪和制订完善的狙击手训练计划。所以,早在德国于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前,苏军就已经有大批狙击手和狙击步枪,在刚开展狙击手计划时,由于国内没有合适的瞄准镜,苏联通过军事合作接收了纳粹政权提供的蔡司Dialythan瞄准镜,安装在安装在龙骑兵步枪上。而苏联第一种狙击步枪瞄准镜是4倍的PE瞄准镜。
安装在M1891/30步枪上。PE瞄准镜可调高低、风偏和焦距,第一种镜架系统是安装在六角形机匣顶部对正枪膛中线的位置上,但这种中线型镜架不适用于圆形机匣,所以在1938年后的镜架改为安装在机匣左侧的形式,此外侧式镜架系统也便于装填和使用机械瞄具。而PEM型狙击步枪在1937年致1942年间生产。PE/PEM系列狙击步枪是苏军狙击手计划的开端,而且产量极大。
第一批M1891/30 PU狙击步枪在1942年底在图拉和伊热夫斯克生产的,大多数的PU型狙击步枪也是在1942-1944年生产,有少数在1945-1947年生产,还有一些在1958年生产。而M1891/30 PU型狙击步枪一直生产到1962年才被SVD狙击步枪所代替。而在2001年的电影《兵临城下》的推波助澜下,许多枪支收藏家都想买一把M1891/30 PU狙击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