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7 月底,阿里巴巴公布了自己 2021 年财政年度报告,时隔一周之后,又发了新财年的一季报。
阿里为什么在年中发年报呢?因为阿里的一个完整财年是定在每年的 4 月1 日到第二年的 3 月 31 日,这么定日子,是因为阿里的最大投资方是日本的软银集团,软银的财年截止日期就是 3 月 31 日,所以在阿里在美国刚上市的时候,为了配合软银合并报表,就也采用了软银的财年节奏。
总所周知,过去一年对平台级大公司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从疫情,到全球政治经济局势,到公众期望,再到监管思路,这些环境变量都在发生剧变。对阿里这样的大公司来说,带来的直接影响和战略触动非常大,它们对这些剧变的理解和消化都会体现在年报的各种表述细节里。
业绩轮廓
我们先来看能够说明阿里总盘子的几个数据。
2021 财年,阿里在全球的年度活跃用户达到了 11.3 亿,其中在海外有 2.4亿,中国市场有 8.9 亿。在 2021 财年,中国这 8.9 亿的活跃用户,在阿里生态里刷掉了 8.1 万亿元的商品交易总额,平均每个人在阿里零售平台上花掉了 9200 块钱。
但这些只能算阿里平台上的流水,不能算收入。整个财年里,阿里的总收入是 7173 亿元,通用会计准则之下的净利润是 1433 亿,员工数量 25 万。腾讯在 2020 年的年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是 4820 亿和 1600 多亿,员工数量 8 万多。要是允许带着年报时差来做比较的话,阿里的总收入比腾讯高,但是净利润比腾讯低,人效也相对低一些。这是因为两家的业务结构不一样,阿里的经营策略相对腾讯来说也更重,有更多的实体资产和线下团队的投入。像阿里在做的快返工厂犀牛智造、盒马鲜生,以及菜鸟物流在世界各地建的运转园区,去年还收购了线下超市大润发,这些直接投入腾讯是没有的。
我们捎带来看一看阿里的业务结构。
业务板块
阿里自己把业务分成四块:
第一块,阿里称作核心商业。核心商业给阿里贡献了 6211 亿的年收入,占到阿里总收入的 87%。绝对的优势。
核心商业里包含了阿里的所有零售批发商业、物流服务和本地生活服务。境内境外,线上线下都算上。境内的淘宝、天猫、淘特,跨境的天猫国际、考拉;境外的速卖通、东南亚的电商平台 Lazada,还有做批发业务的 1688和英文站 Alibaba;饿了么、飞猪等等,都在这里面。
今年的年报里,阿里给了淘宝一个新定义,说它是「中国最大的社交电商平台」。 而在上一年,淘宝的定义还是「中国最大的移动电商平台,并且拥有庞大且持续增长的用户社区」。到了今年就直接把淘宝定义成了社交电商。淘宝的定义为什么变了呢?是因为 2020 年年底,拼多多的年度活跃买家达到了 7.88 亿,超过了阿里的 7.79 亿。中国最大的移动电商平台已经变成了拼多多。
拼多多胜在极致便宜,这是今天的淘宝拼不了的。所以阿里的战术是,新推出了一个淘宝的低配版「淘特」(意思是淘宝特价版),用来拓展下沉市场,反击拼多多。而淘宝自己就往社交电商赛道上转战。
所以从去年开始,淘宝开始加重了自己 App 的社交色彩,给了直播功能很高的权重,开了个类似小红书的频道叫「逛逛」,开屏的 slogan 也改成了「太好逛了吧」,从各个角度增加社交感和生活方式感。
淘宝在社交电商这个赛道上的对手主要是抖音和快手。《商业参考》 145 到148 讲讲过,抖音要做兴趣电商,快手要做直播电商 2.0,这俩都是在自家的社交网络里,就完成了私域流量的转化和复购。这俩确实是淘宝要下大力气防守的。
图片来源:阿里年报
第二块业务,云计算。我们讲菜鸟的时候提过阿里生态的履带战略。在蚂蚁的金融业务之后,云计算算是阿里的最新一块履带板。这块业务在过去一年确实非常争气,年收入已经超过 600 亿了,同比增速有 50%。
阿里云之前就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公有云服务提供商,它一家在国内市场份额就占到了 40%。 你肯定用过 12306 网站或者 App 来买火车票, 12306 这种国民火车票平台, 春运期间一天最高要承受将近 1500 亿次鼠标和手指的暴击,这背后也是用的阿里云来支撑。 阿里云业务此前经历了 10 年的战略亏损,但这个财年的后两个季度开始盈利了,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变化。
这样一个收入增速 50%,又开始有了盈利迹象的硬核业务,阿里自己对它也寄予了厚望。所以在这次的年报里,董事长张勇就直接给云计算业务定了个调,说阿里云是阿里面向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这个定调可就比履带战略还厉害了。履带板是支撑一段时间就要换下场休息的,而阿里云不但「第二曲线」,还「面向未来」,这就是对阿里云寄予了长期控场的期望。
为什么阿里云被期望成为未来第二曲线呢?因为阿里对整个集团的未来定位,是成为一家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的公司。这也是之前没有明确过的。
第三块业务,数字媒体及娱乐,这一块 2021 财年收入 312 亿,占比只有4%。这块里面有长视频网站优酷、电影公司阿里影业、票务平台大麦网和游戏公司灵犀互娱等等。这个板块,负责替整个阿里体系创造沉浸式的内容体验,阿里说,这可以用来提升 App 界面功能,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和新的消费形式。这块的内容不多,我们继续看第四块。
第四块,创新业务。这块收入现在 40 多亿,在总收入里占比更少, 只占1%。但阿里在创新业务板块里点了三个业务的名字:高德、钉钉和天猫精灵。
钉钉,正在进化成一个智能化的协同办公平台;天猫精灵主攻的也是智能音箱,给家居生活当智能小管家用的。把它们视为创新业务也都算合情合理。
那做地图和做导航的高德,阿里早在 2014 年就收购进来了,为什么还算在创新业务里呢?
这是因为高德被赋予的使命是,从更直观的地图维度上去反包美团。抢占超级生活服务平台的生态位。张勇说:高德要逐步由一个导航工具,走向路途中指引方向的跨场景、多功能的生活服务平台。
在美团跟饿了么的外卖大战中,美团打赢了先创业的饿了么,把将近 70%的市场份额优势延续到了其它的本地生活服务里,订酒店、共享单车、充电宝、电子公交卡等等业务,都能借助美团外卖的这个优势展开。
但其实美团在做的这些业务分支,阿里自己也都有,比如饿了么相当于美团外卖,口碑网相当于大众点评,支付宝里也有共享单车,但此前阿里用来统筹这些生活服务的接口一直不太有说服力。
直到 2021 年 7 月初,阿里把高德、本地生活和飞猪业务合并在一起,都交给了高德地图董事长俞永福。这之后,高德地图就宣布要战略升级,要专注服务用户出门之后的所有场景, 不仅仅是导航和打车了,要把吃喝玩乐服务都整合在地图上。 这就有了明确分工了:饿了么做上门服务,高德提供出门之后的本地生活服务,飞猪提供出门之后的异地旅游服务。
以上就是阿里巴巴集团过去一年的大致业务轮廓 。
马云去哪了
第一个是,马云从阿里的股东名单里消失了。
马云可是阿里的灵魂人物和最大个人股东。在上一个财年年报里,他还持有阿里 4.8%股份的,但这次的股东名单里,他隐身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是马云清空了阿里股票,彻底退出阿里了吗?
马云并不是清空了阿里股票,而是他获得了股东席上的「隐身自由」。因为现在的马云既不是阿里的董事和高管,也不是持股超过 5%的实益持有人了。
马云抽离阿里的行动从 2013 年就开始了。他在 2013 年辞任了阿里集团的 CEO,但还是董事长; 2019 年又从董事长任上退休,但也还是阿里董事会成员。有这些职能在身上,他的持股情况都是要披露的。
直到 2020 年 9 月底,阿里开完年度股东大会选举了新董事,马云才把阿里董事这个身份也剥离了,算是彻底退出了董事和高管的行列。
而如果只当一个外部股东,但持股比例超过 5%,也是要披露的。阿里集团刚上市的时候,马云的持股比例是 7.8%,这些年逐渐减持到了2020 年年报里的 4.8%。刚好低过了 5%这个举牌线。
又没有了职务,持股比例又低于 5%,这就是为什么说,马云获得了股东席位上的隐身自由。
在美股市场上披露的信息里还能看到一些蛛丝马迹。截至这一份年报披露的时间,阿里在美国披露的第一大股东是软银,第二大是黑石基金,第三大是一个叫「MA FAMILY」的机构,持股比例是 2.57%。这个 MA FAMILY 应该是
马云的家族基金,是他对阿里持股的其中一部分。
那么,从企业经营的角度上,马云算是彻底离开阿里了吗?我也不这么认为。你肯定知道,阿里还有一个合伙人制度,是独立于董事会来给阿里集团规划长期战略的。这个组织里,普通合伙人有 5 年的任期,而且有到年龄退休的要求,而马云和副董事长蔡崇信是这个合伙人团队里的长期合伙人。
阿里从去年底开始,就在美国市场上回购股权,最近又宣布说这个回购计划要加码到 150 亿美元,这个回购如果实施完成,那就比我们之前说的美的集团 140 亿元人民币的回购规模还要大,就会成为中国企业史上规模最大的回购案例。
什么是回购?就是觉得钱花在自己身上更值。阿里肯花这么多钱回购,你要说阿里的合伙人团队、董事和高管们不看好自己的长期成长,那是不合理的。
那么,阿里看好自己哪方面的成长性呢?
零售业务的成长策略
读这份年报的过程当中结合时事,可以看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苗头。阿里巴巴在 2019 年过 20 岁生日的时候,明确过整个集团的三大战略:全球化、内需和大数据云计算。它今年的具体战略布局也是围绕这几个词展开的。
先讲全球化。全球化里阿里在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跨境,把中国的商品卖出去。这事主要靠速卖通和Alibaba.com。速卖通做跨境的 B2C 零售,英文名 AliExpress,主攻的是欧洲,在俄罗斯和西班牙都做到了市场份额第一; Alibaba.com 做的是全球批发市场,它已经在全球 190 个国家有买家了。
第二件事,境外市场的本地零售。这基本上就是在海外市场收购本地电商平台,用阿里的模式持续运营。阿里在海外做得不错的市场一个在东南亚,一个在土耳其,一个在巴基斯坦。
(Lazada,东南亚排名前二的本地电商平台; Trendyol,土耳其本地电商平台; Daraz,在南亚主攻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电商平台。)
借助海外的这几个本地电商,阿里到 6 月底在海外的年度活跃买家数量已经有 2.65 亿了。它在全球零售和批发市场的收入增速也高于国内,能到 54%和 37%。
第三件事,菜鸟里的菜鸟国际也在配合搭建跨境物流网络。比方说菜鸟跟速卖通去年合作推出了一个物流服务挺厉害,叫「5 美元 10 日达」、「2 美元 20 日达」,这个服务主要是来帮西班牙和法国等等欧洲十几个国家的消费者加速收货。
消费内需
这是全球化,阿里的第二个长期战略是内需。内需放在阿里的语境里,就是消费内需。
那阿里怎么做呢?也分这么几件事:
第一个,开发淘宝特价版「淘特」,去抢拼多多已经验证了的下沉市场。淘特运行了一年多,现在年度活跃买家已经超过了 1.9 亿 ,还给阿里的零售业务带来了 1000 万的新增用户。
第二件事,淘宝 App 加重社交电商色彩,去抢抖音快手已经验证了的直播电商市场。
第三件事,让高德地图领军,去抢美团已经验证了的本地生活服务市场。
第四件事,新零售。社区团购、盒马鲜生这些该做都还在做。而阿里去年在新零售上最大规模的动作,应该是花了 36 亿美元,把线下的超市巨头高鑫零售的股权从 36%增持到了 72%。
高鑫零售这家公司,你值得简单了解一下。这个名字你听着可能陌生,但它经营的两个超市品牌你肯定听过:一个叫大润发,一个叫欧尚。
2020 年,高鑫零售的销售额超过了 1000 亿,在全国超市集团里排名第一,比永辉和华润万家都要高。
在过去几年里,高鑫零售也跟阿里早就有股权关系,也早就有合作。你在淘系的淘鲜达、饿了么和菜鸟驿站里下单的生鲜产品,背后的供应商可能都是高鑫零售。
对阿里来说,过去几年跟高鑫零售的合作,已经是它新零售战略的一部分。所以去年 10 月,阿里就干脆掏了 36 亿美元把自己变成了绝对控股股东。用董事长张勇的话说,并购高鑫零售是在丰富阿里的新零售版图。
这是阿里在去年对内需挖掘的关键动作:线上的电商零售、线下的生活服务和负责打通线上线下的新零售,阿里在这三个领域都派出了重兵。
第二曲线:云计算
阿里的第三个长期战略——大数据云计算,是怎么在今年的年报里体现的呢?
我们上一讲其实已经讲了:把云计算业务拔高到整个集团第二曲线的强势地位。好让阿里彻底转型成为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的公司。
外界经常觉得,阿里的云计算就是阿里云,但实际上,阿里其它的产业智能业务也都在云计算这个板块里,在云平台之上还有智能中台,平台之下还有达摩院的芯片研发和数据处理这类的基础研究。达摩院、云平台加上智能中台,这三层加起来才是阿里云计算的完整业务形态,
这是阿里要拿去攻占产业互联网市场的装备。
阿里云业务在去年损失了一个大客户: TikTok,抖音的海外版。因为美国方面的影响, TikTok 终止了跟阿里云的客户关系。最近在线教育行业也被双减政策要求整改,这也会影响阿里云的业绩。但即便如此,阿里云去年的销售额超过了 600 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了 50%。云计算这条第二曲线在未来一年怎么做继续增长呢?你可以留意董事长张勇提到的一个词,叫「云钉一体战略」。
「云钉一体」是什么意思?云是阿里云,钉是阿里的协同办公平台,钉钉。它现在做的事情跟字节的飞书有点像,都是以办公软件为载体,给企业提供各种协同管理服务,像文档共享、项目协同等等。这些协同服务背后是有阿里云服务支撑的。所以「云钉一体」的战略就是说,把钉钉跟云计算业务做融合,钉钉一边自己做服务,一边给阿里云当销售,替它争取企业客户的云服务订单。
钉钉是算在阿里集团的创新业务里的,跟云计算业务不是一块。但到了最新的这一个季度,阿里就已经把钉钉的业绩划到云计算板块里来结算了。钉钉自己其实还在亏损,但对阿里云来说更重要的是,去年以来,钉钉已经替阿里云拉到了复星集团、山东能源集团和蒙牛乳业这样的企业客户了。
过去大半年里,商业市场上很多人在关心,「中国最大电商平台」这个地位被拼多多拿去了,那阿里怎么来寻找新增长?
阿里不是去想办法检查 14 亿人还有谁手机上没有淘宝,而是跟进拓展对手已经验证过的市场,在这些市场上,对自己的已有流量进行二次开发,比如把淘宝的流量导给淘特,导给高德,把钉钉的流量导给阿里云,让它们在新的维度上再去做商业转化。
一个 5 千多亿美元市值、 7000 多亿年收入的公司,还能有这样的思路和身段的灵活程度,这在大玩家里不算多见。张勇还说,阿里还在探索创新内部的治理体系,变革的维度不但包括了经营制度,还包括了治理制度和分配制度。这些变化维度也是我们值得去观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