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与自然相关的书籍,不得不提起这一本由叶灵凤先生撰写的专栏结集而成的《香港方物志》。
叶灵凤,1904年生,江苏南京人。早年就读上海艺术大学,20世纪20年代开始从事以小说为主的写作,是创造社第二期著名作家。曾在上海主编《戈壁》《幻洲》及《现代小说》等文艺刊物。 1938年南来香港,在此定居直到 1975年逝世。期间先后主编《星岛日报》及《立报》文艺副刊。著作转以随笔小品及翻译为主,并从事香港掌故、方物的开创性研究。 叶氏著作甚丰,小说集有《未完成的忏悔录》《女祸氏的余孽》等;随笔有《天竹》《白叶杂记》; 译作有《新俄短篇小说集》等。
香港方物志
作者: 叶灵凤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 2017-9
书中最让人难忘的,是落下的木棉花。
叶先生写到: 它开在树上的时候花瓣向上,花托花蕊比花瓣重,因此从树上落下的时候,在空中仍能保持原状,这时六出的花瓣却变成了螺旋桨,一路旋转而下,然后“啪”的一声堕到地上。春田偷闲,站在树旁欣赏大红的落花从半空旋转而下,实在也是浮生一件乐事。
读了这一段,我竟然顿生羡慕,只恨北方植物的不解风情,这样的场景无处可见。也因此很是喜爱叶先生的遣词与雅兴。一个能站在路边痴痴看花的人,怕是会比常人多了很多乐趣吧。
而这本小书所描绘的,大多也是这样生活里的闲情逸致。我所经过的香港是繁华热闹的,永不停歇的在奔跑与旋转,拥挤的地铁与遮天蔽日的摩登大楼,人们紧张的表情与讲不停的电话,都好像生怕落下别国一步。虽说如今变了一番模样的香港依旧拥有别有风情的小弄堂和野山坡,有些小岛上的故事也只是放在小岛上才读得出人间烟火,但是得见有人能悉心描绘那慢悠悠的被时光遗忘的香港的一草一木,倒是不可多得的雅致。
虽然书中的香港早就荡然无存了,但是那些市井的气息倒是留下来了一点点。小岛的雨天与雾气,飞虫与走兽,还有细细品来各有出处的好玩儿的俗语。那时的香港尚是一个有渔家的地方,虽然时间上很是遥远了,但是心里却莫名觉得靠近。还有需要小心的银环蛇,簇团而开的杜鹃花,池塘中的蛙鸣,和鸟笼中的小画眉。这本方物志所描绘的港岛仿若活在一首雾气缭绕的古诗里,春夏秋冬,风雪雨露,一草一木皆是景也皆有情。能一点点去发现隐藏在草丛中的小虫与山岗上的花,如果不是对这片土地和绵长的日子都充满爱意,恐怕也无法写出这样娓娓道来轻松明快的文字。
更难得的是这一版中的插图和注释。那些年代久远的俗称也许早就在岁月中被弃用,而北方人如我,也有很多未曾听过和见过的植物动物。这些小插图和注释,倒是让原本更像散文小品的小短文们,真的起到了方物志的作用。书中总是提起关于某些动植物,有英国人写了详细的方物志,然而那时的香港却没有一本详尽的当地方物志。这本书虽是专栏合集,但也或多或少填补了这样的空白。闲散读一篇后再看一段小科普,也是别有趣味。
可惜的倒是很多物种都已在港岛灭绝了,即使今天有幸再去按图索骥地重游,大概也不能目睹和书中完全一致的风景。比起今天的人人皆步履匆匆的金融大港,那时的香港大概更贴近香港本来的模样。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啊,读完竟让人凭空生出一种微妙的遗憾之感。
不过能有这样一本小书,无事时随手翻翻,也算是浮生乐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