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去年肆虐全球的WannaCry病毒的制造者意在勒索,“熊猫烧香”这款蠕虫病毒的作者就纯粹是为了“炫技”。
在2006年年尾,“熊猫烧香”事件轰动全国,因为熊猫烧香是看得见的病毒,会感染磁盘所有EXE,每个被感染的EXE都有典型的图标——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场面颇为震撼。病毒作者及其朋友被抓到时,全部非法所得不过几十万元,但该病毒感染传播快速,严重时导致网络瘫痪,国内民众第一次对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有了真实的感受。因此成为病毒史上经典的案例,对未来国内互联网网络安全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时隔多年,我们站在当前再看“熊猫烧香”事件,仍有一些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技术层面,十年前的技术,放到今天基本对用户没有什么危害,主要是其中的技术基本都已过时。不过放在当时,还是有很多独到之处。
第一,工作区
首先是感染exe文件,对系统磁盘做递归搜索,如果发现.exe结尾的文件就将其与病毒绑定,再改变其图标。如果发现.gho结尾的文件将其删除。
接下来是将源病毒感染到web文件,使网页也成为它传播的介质,这也是它大范围传播的主要因素;然后是常规病毒工作原理,将自己放入注册表,设为启动项。或在C盘以外的磁盘和U盘做auto启动。
最后开启双进程保护功能,以钩子技术对其他进程进行监视,发现游戏之类的进程立刻启动木马功能,将其帐号密码记录并发送到指定信箱。
第二,自我保护功能
由于熊猫病毒与用户电脑exe文件绑定在一起,杀毒软件无法正确地将病毒与exe分开,最终导致连目标文件一并删除。
其中,很有部分用户在中毒之后安装杀毒软件,但是病毒已经占据了系统的控制权,相当于病毒有了优先权去杀死杀毒软件。病毒作者采用的是双进程技术。
第三,传播部分
这段代码就是这病毒的厉害所在了,几乎可以传播的途径基本都用上了,包括exe捆绑传播、U盘传播、感染asp传播、网站传播、弱口令传播、auto传播等。
其次,“熊猫事件”影响力,作为中国网络安全发展的标志事件,其所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对于监管:目前实际上我们处在“有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状态,这一事件对推进司法解释,促进对互联网犯罪的“有罪认定”,意义深远;
对于社会:继熊猫烧香之后,普通网民们惊叹电脑病毒威力之大,杀毒软件开始不断完善杀毒软件算法。基本可以说,有了“熊猫烧香”,有了中国互联网网民的安全意识。
“熊猫烧香”的覆灭见证是,白帽黑客Killer团队研发的超级巡警杀毒软件,完美查杀“熊猫烧香”病毒。Killer因此一举成名,真正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Killer”。2016年,Killer加入腾讯,现担任腾讯安全云鼎实验室负责人,曾破解由“暗云”黑客团伙发起的大规模DDoS攻击。
“熊猫烧香”跟今天的病毒木马造成的危害完全不能相比,今天的病毒木马,大多是看不见的威胁(尽一切可能潜伏并获得经济利益),病毒感染规模远超熊猫烧香的比比皆是,非法收入更是动辄千万元级别。
当今中国互联网市场上涌现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成熟的安全厂商,能够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过去很多人认为,杀毒软件免费了,病毒都没了,认为病毒都是杀毒厂商干的,这样的网民不在少数。去年WannaCry的爆发,再次为网民和企业上了一堂“安全课”,来自网络的安全威胁一直都潜伏在我们周围。安全厂商及时发布了有关WannaCry的相关知识、提供了相关防御办法和解决措施。历史总在重演。无论“熊猫烧香”还是WannaCry,病毒事件让我们警醒的不仅是及时升级,而是对于安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