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吴冰清
你有过坐车或者网购写差评的经历吗?有没有因为差评被电话轰炸的?成都消费者孔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孔女士的经历在四川省消保委发布的2021年四川省消费纠纷调解十大典型案例和成都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1年十大典型案例中均有提及。
孔女士去年在成都某科技公司外包服务平台乘坐网约车时,消费体验感较差。之后她在平台上给了司机差评。没想到之后司机就没日没夜的不停打电话骚扰。而且孔女士怀孕了,这让她很不舒服。
2021年8月18日,孔女士向成都市消费者协会投诉,要求涉事司机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经查,孔女士反映的情况属实。成都市消协工作人员介绍,根据《民法典》第1032条的规定,网约车司机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宁生活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四条的规定,网约车司机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和个人信息保护权,造成了消费者的身心伤害。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条,应当赔偿。
经调解,司机向孔女士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3000元;网约车公司永久封号涉案司机,停止合作,终止与涉案合作外包服务平台合作。
北京中银(成都)律师事务所主任郭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在乘坐网约车时留下的手机号码属于个人信息,平台应依法采取加密、不标记等安全技术措施,并在出行后从技术上禁止司机访问。“所以平台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处理和保护是有问题的。”郭伟认为,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并对其进行性骚扰报复的司机,作为信息处理者网络交易平台的提供者,也应对上述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那么我们在消费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呢?
郭为建议,消费者在授权运营商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应仔细阅读协议条款。经营者获取、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征得消费者同意,消费者有权对违法违规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向国家网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如有新闻线索,请向我们举报。一旦被收养,将会有酬金。举报微信关注:ihxdsb,举报QQ: 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