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为自己带来盐的陈欧终于提出了第二个私有化计划。据聚美优品称,11日,公司收到了以聚美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首席财务官陈欧为代表的买方集团的私有化要约。根据要约,买方集团计划以每股美国存托凭证(ADS)20美元的价格收购其目前未持有的股份。
截至上周五美东时间收盘,聚美优品报17.43美元,下跌5.78%,日成交116.14万美元,换手率0.545%,最新市值仅2.067亿美元。
(来源:同花顺)
根据买方集团提出的私有化要约,要约价格比收盘价高出14.74%。截至去年第一季度,陈欧总共持有该公司42.9%的股权。预计买方团不会付出太多代价来完成这次私有化。如果交易最终达成,聚美优品也将从纽交所退市,成为买方集团的私人控股公司。
(来源:同花顺iFinD)
值得一提的是,聚美优品之前曾经进行过股份合并,将1个代表1股A类普通股的ADS改为1个代表10股A类普通股的ADS,从而提高股价。因此,剔除合并影响,公司目前股价仅为1.74美元,比22美元的发行价缩水92%。2美元/ADS的要约收购价格也比上次提出私有化要约时的7美元/ADS的要约价格低71.4%。
但最后的私有化要约遭到了公司小股东的集体抵制,原因是私有化价格远低于发行价。然而现在情况又变了,聚美优品的股价进一步下跌,只剩下2亿美元的规模——不知道这次是不是真的到了公司退市的时候了。
连续三年营收为负,利润缩水至1亿元
聚美优品由陈欧和戴雨森于2010年3月创立,其前身是中国第一家专业化妆品团购网站Tuanmei.com。聚美优品首创化妆品团购模式,每天在网站上推荐十几种热门化妆品,并以远低于市场的折扣极限销售。
说到聚美优品,它的联合创始人之一陈欧是绕不过去的——也就是那个经常出现在新浪微博开场广告里的人。
陈欧,1983年出生于四川德阳。16岁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留学,大学期间创办网络游戏平台GG-Game。26岁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MBA学位,同年回国创业。
单从这段经历来看,陈欧只是一个普通的、相对成功的年轻创业者,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真正让陈欧和聚美优品出名的,除了新浪微博不断出现的开屏广告,还有陈欧的另一个身份——最早的互联网网络名人。
2011年,在聚美优品董事会的要求下,长得好看的陈欧诚成为公司代言人,先后参加CCTV10《创新无限》、天津卫视《只有你》、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天天向上》等节目,把自己打造成观众眼中的“网络名人富豪”。
真正让陈欧“出圈”的,是2012年底聚美优品的第二条广告。在1分39秒的广告中,陈欧饰演的企业家,面对外界的挑战后,抓起拳头砸玻璃(玻璃有第二身份的象征意义),踩在玻璃渣上说“即使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
一夜之间,“聚美缇”和“陈欧缇”在网上走红,陈欧成为当时的流量网络名人——至今,陈欧的新浪微博仍有4264万粉丝,甚至高于很多娱乐明星。2012年3月,聚美优品日流水从1000多万增长到2000多万。2014年5月16日,聚美优品正式登陆纽交所。当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超过4亿元。
然而,也是在这个时期,聚美内部出现了“假货”的传闻。先是有自称公司前员工的人在论坛发帖,称平台假货比例高达90%(聚美回应称行业竞争对手恶意抹黑);接着,2014年7月,供应商彭懿恒业被曝通过伪造品牌授权书和报关单销售假冒服装和手表,聚美优品是其合作的电商平台之一。该公司立即下架了供应商提供的所有商品。
之后又曝出聚美优品平台真假产品混在一起卖。
受真假消息影响,聚美优品营收自2016年开始出现负增长,规模从2015年的73.43亿元缩减至2018年的42.8亿元(营收同比降幅扩大至26.27%);净利润也从2014年上市当年的6600万美元(下图为2014年按美元计算)下降到2018年的1.18亿元人民币(约合1700万美元)。
(来源:同花顺iFinD)
同时,2016 -2018年期间,聚美优品的活跃客户也从1540万下降到1070万;新客户数量从900万下降到610万。2018年,平台电商业务订单量为3800万,较上年的6350万大幅下降。
除2013年和2017年外,公司近几年的存货周转率都保持在50天以上。
(来源:同花顺iFinD)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4月,该公司前首席财务官因“个人原因”宣布辞职,公司随即宣布陈欧将继任首席执行官,直至找到继任者。然而,截至目前,聚美优品似乎仍未“找到”好的CFO人选,陈欧一直兼任公司CFO,公司也未公布2019年半年报。
作为最早的网络名人之一,陈欧本人在网络上似乎已经过时了。在2017年的第一次吐槽大会上,脱口秀演员李明指出节目的一位嘉宾临时毁约,并对此进行了尖锐的吐槽。虽然节目是后来处理的,但从李丹的描述来看,嘉宾的身份似乎已经准备出来了。
(来源:网络)
有人说,聚美优品从流量规模上来说,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微信商”——一个活在微博里的电商。虽然有戏谑,但不能说没有平台本身的无奈。
2013年,聚美优品一度占据B2C网络零售市场22.1%的份额,但到2016年,这一比例仅为0.7%。
如何解决垂直电商的困境?
事实上,为了彻底摆脱“假货”传闻,平台已经做了各种尝试:比如砍掉48%营收的平台业务,转为自营业务(导致2015年营收同比增长)。之后,公司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但随后几年的表现表明,该公司打造免费品牌的尝试并不太成功。
分析认为,平台成立前几年的增长主要依靠网购人群的增长红利。当红利耗尽,单一品类的垂直电商用户粘性不足的短板就会凸显。此前专注母婴电商的红孩子,专注运动鞋的乐淘,都在大浪淘沙中销声匿迹。
相比之下,综合电商平台品类多,规模大。在规模效应下,可以通过强大的运营能力,降低单位流量成本,形成品牌护城河。在与综合电商的竞争中,垂直电商很难在成本控制上占据优势。
现在提到美妆垂直领域的电商,大部分人大概都会想到普通用户以+KOL推荐的形式分享商品的小红书。相比之下,聚美优品传统的电商推广方式似乎有些与时代脱节。
(来源:聚美优品官网)
在垂直电商不再流行的时候,陈欧也尝试过业务转型,比如成立影视公司进军电视行业,试水智能家居领域,战略投资入股充电宝“街电”。陈欧表示,这些投资将极大地补充聚美对终端客户和流量的获取,将是聚美平台流量和品牌巩固的重要环节。
但显然,聚美还停留在“微信业务”的层面,流量并没有大幅增长。
如前所述,早在2016年2月,陈欧和红杉资本就共同计划将该公司私有化。在遭到少数股东的反对后,陈欧不得不在2017年撤回私有化要约。对于第二次私有化的原因,聚美内部人士透露,主要是由于公司股东大会中股东多次提出私有化,以及公司小盘股流动性差。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梦认为,其私有化的原因只有一个——股价低。但同时也说明,与四年前相比,同样的事情是私有化价格仍然偏低,难以得到市场认可,但不同的是,现在的电商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对于CEO已经上气不接下气的聚美优品来说,去年财报迟迟未披露,美妆电商主业已经小如尘埃,公司这次退市专心发展的可能性是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