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护肤品批发厂家直销(2021年中国功效型护肤品行业研究报告)

护肤品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

发展历程:护肤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消费者认知度的提高使得功能性护肤品得到了问题皮肤群体和成分方的认可。与早期市场被进口品牌垄断的格局不同,近年来线上渠道的蓬勃发展,让众多民族品牌功能性护肤企业突围而出,被消费者熟知,受到资本追捧。

需求特点:女性消费者更愿意消费,但男性护肤意识也有所提升,需求呈现双轮驱动趋势。选择功能性护肤品的主要原因集中在解决皮肤问题,寻求成分安全,效果显著。

行业规模:行业增速高,市场潜力巨大。2020年,我国功能性护肤品的产业规模已经达到260.1亿元。未来三年,功能性护肤品行业规模将以29.4%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2023年将达到589.7亿元。

发展趋势:1)加大医学研究的背书力度。随着消费者对R&D创新和产品安全性、有效性的日益追求,品牌未来将加大自身对医学研究的背书,以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2)良性竞争格局的形成,国家政策鼓励自有品牌发展和产品创新,随着监管升级,将鼓励更多优质新兴品牌厂商进入市场,从而加速产品的研发、创新和升级;3)向大健康领域延伸:未来,随着功能性护肤品产品线的逐步完善和成分配方创新的饱和,头部企业将以“健康”为核心拓展产品布局,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推动行业的不断发展和产品的不断升级,实现与消费者的共赢。

概念和定义

功能性护肤品

功能性护肤品[定义] :介于普通护肤品和皮肤科药物之间,利用活性成分修复皮肤屏障,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皮肤问题,主要功能包括补水、祛红、祛痘、美白、抗衰老、防晒的护肤品。

功效类护肤品【适用范围】:敏感肌护肤品、高效护肤品、化妆面膜产品等。,有科学文献支持,并经过临床试验。





中国功能性护肤品行业发展历程

化妆品消费在不断升级,国货的崛起推动了民族品牌的市场份额

数据显示,我国化妆品零售总额正在逐年增长,这意味着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护肤知识的普及和对品质生活的向往使得化妆品消费持续攀升。早期的功能性护肤品市场以法国产品为主;随着中国企业对R&D投资和市场布局的加大,以及国内产品的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品牌在中国功能性护肤品市场的份额将提升至29.8%,发展潜力巨大。





问题皮肤人群超过70%,敏感肌占比较高

中国医师协会2017年调查数据显示,4万网民中,只有14.2%的人皮肤健康,72.1%的人认为自己存在皮肤亚健康,64.3%的人选择自己吃药或忍受皮肤问题。另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女性敏感皮肤问题的发生率普遍高于男性,在中国敏感肌女性中为36.1%。有遗传、年龄、激素水平等内在原因,也有季节变化、空空气污染、使用刺激性药物等外在原因。男性和女性敏感肌肉问题的原因不同。从诱发因素的观察来看,气候因素排名靠前。可见灰尘空空气污染对表皮的危害已经成为消费者的共识。随着敏感肌群的日益增多,敏感肌护理产品以其安全有效的配方为大众所熟知,优越的性价比使其成为大多数敏感肌群的首选。







活性成分得到普遍认可和应用,主要功能性原料占80%以上

随着我国皮肤屏障受损人群的增多趋势,为了遏制皮肤问题的病理性发展,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开始意识到活性成分的重要性。同时,成分党的兴起也让很多护肤品厂商更加注重独家成分和配方。功能性护肤品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卖点,有针对性地解决消费者的皮肤问题,更容易获得这类消费者的青睐。另外,纵观全球功能性原料市场,占比最高的成分依次是植物提取物、生物技术和合成活性物质。近年来,肽的渗透率也在不断提高。研究数据显示,上述四种主要功能性原料占全球功能性原料市场的80%以上。





说到“功能性护肤品”,大众更熟悉它的别名“药妆”[S2/]

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功能性化妆品”这一术语,但其概念在80年代才被医疗和化妆品行业明确而广泛地接受。一般认为它起源于Albert M.Kligman博士在当时的美国化妆品化学家协会会议上提出的“药妆”一词,是化妆品和药品的结合。克利格曼博士认为,这类产品具有化妆品改善外貌和药物影响皮肤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与普通的化妆品/护肤品不同,药妆可以帮助医生解决患者轻微的皮肤问题。时至今日,虽然“药妆”被消费者普遍认为是一种具有一定药性的护肤品,但各国的法律定义却大相径庭。



欧美将“药+妆”定义为“药”,日本允许“药+妆”为“药妆”

虽然“药妆”这个词是存在的,但是在美国和欧盟国家的法律法规中,凡是兼具药品和化妆品功能的产品,都必须按照药品来管理。在美国,《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 FD&C法案)明确规定“所有用于诊断、治愈、缓解、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产品,或影响人体结构或功能的产品,都将作为药品进行监管”。同样,欧洲议会和市政委员会发布的欧盟化妆品法规EC 1223/2009也将具有药物特性的化妆品作为药品进行监管。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以法律形式界定准药/半药的发达国家,在普通护肤品和药品之间单独界定“药外品”。在日本规范医药部外药品和医药品的主要法律《药事法》中,“医药部外医药品”被明确定义为“药品以外的具有特定使用目的,对人体产生轻度作用,不属于器具或仪器的产品”。该类产品添加了厚生劳动省批准的功能性成分,该法也赋予了“药妆”在日本的合法地位。



中国法律禁止化妆品以“药妆”或“医用护肤品”的名义进行宣传

回到2010年之前,“药妆”的潮流是新的,各大海外药妆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当时“药妆”的概念在国内的消费者中是比较模糊的,当时对“药妆”也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一些无良商家利用这一机会牟利,大力推销重概念轻功效的“药妆”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了安全隐患。2019年,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监管部门发布《化妆品监督管理常见问题》,明确了我国对药妆、医用护肤品、药妆概念的监管态度——即以化妆品名义注册或备案的宣称药妆、医用护肤品等药妆概念的产品是违法的。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药妆”这个市场概念在我们的法律体系中是不存在的。



在中国,功能性护肤品需要在“妆、专、消、机”中正确定位

既然我国法律禁止药妆、医用护肤品等药妆概念的宣传词,是否意味着药妆或功能性护肤品在我国不存在?其实不然。在化妆品生产的产品备案中,我国主管部门会对不同功能的产品批准不同类型的文号,不同的文号也对应不同的批准部门。以清洁、防护、美容、装饰为目的的护肤品备案号定义为“卫庄子”(俗称“庄子”);对于指定功效的护肤品,备案号指定为“专用”品牌名称;仅具有消毒杀菌功能的护肤品,备案号规定为“小”字号;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疗和缓解皮肤损伤或皮肤病的护肤品,应具有“机械”的备案文号,并根据要求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的命名规则——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称性文字,不得有夸大适用范围或其他误导性、欺骗性的内容。这也是“机械”品牌“面膜”不存在的原因,但是面膜式的“机械”品牌穿衣确实很受消费者欢迎。相对于美国单一标准的药妆OTC药品和日本单一类别的“药外”,我国对药妆的监管没有明确的审批部门或品类划分,中国功能性护肤品分散在“妆、特、消费、机械”等品牌名称的产品中。



中国鼓励原材料创新,同时严格监管其功效和安全性

随着功能性护肤品在国内的蓬勃发展,其市场也逐渐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在国家鼓励自主品牌发展的大环境下,化妆品原料的创新也是国家支持的。在2020年之前的十年里,只有四种化妆品原料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仅2020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宣布可以使用四种化妆品原料,对我国化妆品原料的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国家对功能性护肤品的监管更加严格。2021年1月1日,《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同年5月,《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也正式生效,强调对已注册备案的化妆品新原料实行三年安全监测制度。并且自2022年1月1日起,化妆品应当按照相关要求在注册备案时上传功效检测报告。在鼓励功能性护肤原料创新的同时,中国加强了对其功效和安全性的监管,提高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海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普及早期概念

1998年,欧莱雅集团旗下品牌薇姿首次进入药店,以“药妆”概念打开中国市场。随后几十年,各大品牌都在中国市场布局。2011年,受移动互联网普及影响,信息流互动加深,海淘模式火热。同时,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大众品牌观念加深。此时功能性护肤品市场主要由法国和日本产品组成。原因之一是深耕中国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品牌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练就了扎实的配方基本功。





渠道迁移,线上趋势助推民族品牌崛起

对比2016年和2020年中国护肤品市场的销售渠道,可以得出结论,线上渠道的渗透率近年来一直在持续增长,从2016年的20.8%增长到2020年的35.3%。购物中心和美妆零售店在线下渠道的占比相对稳定,线下市场的分销渠道基本处于成熟阶段。国内很多新护肤品牌抓住线上渠道的机会,积极进行直播发货和线上营销。这期间涌现出华西生物、薇诺娜、宇泽、创尔生物、安德普泰等国内功能性护肤公司。





中国功能性护肤品行业利润分成分析

产业链各方利益分配及合作方式

在中国的功能性护肤产业链中,主要参与者包括护肤原料供应商、OEM/ODM代工厂、品牌商和经销商。其中,原料供应商、ODM代工厂、品牌商都具有一定的R&D属性,品牌商特别注重核心配方的R&D,以达到品牌差异化的目的。当消费者到达购买阶段,品牌方通过线上或线下销售到达消费者:品牌方通过线上电商渠道直接到达C端,而线下渠道往往要经过经销商的批发才能到达线下渠道终端。在整个环节中,品牌线上直销模式下毛利率最高,2021年可以达到60-80%左右。



中国功能性护肤品产业链图

产业链图





中国消费者对功能性护肤品的需求特点

品牌护肤品批发

“她经济”+男性护肤意识,呈现双轮驱动格局

艾瑞在线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功能性护肤品的用户仍以女性为主,占人群的70%以上。其中,65%的女性功能性护肤消费者年龄在26-35岁之间,且各年龄段女性护肤最高频率均高于或等于每天一次,可见中国女性护肤消费者的功能性护肤品消费能力不容小觑。同时,这一调查数据也反映了中国男性功能性护肤意识的觉醒。从男性功能性护肤的主要人群分布来看,26-45岁区间的男性护肤者整体占比超过80%,26-35岁是最大的年龄段。该年龄段男性功能性护肤用户的护肤频率与同年龄段女性基本相同,为一天一次。





护肤理念先进,女性消费者更愿意消费

数据显示,近8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护肤观念较三年前有所改变,改变护肤观念的男女人数占其总数的比例相同(女性:80.3%;男性:76.8%)。改变护肤观念的前三个方向是成分和功效、安全性和品牌认知度。关于护肤品的消费支出,男性护肤品的整体消费支出明显低于女性。女性护肤品月支出主要集中在800-1500元区间,而男性护肤品月支出最高频率在300-500元区间。女性护肤消费高,对功能性护肤品的投入也大于男性消费者。女性功能性护肤品占护肤总支出的58.4%,男性占52.3%。





针对性和高效解决皮肤问题是主要需求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消费者选择功能性护肤品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三个方向:解决皮肤问题、寻求成分安全、效果显著。从对功效的关注度来看,全样本功效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抗衰老、补水和美白提亮,其中女性消费者对美白、补水和抗衰老的关注度高于全样本和男性消费者。男性比女性和整个样本更关注去黑头、闭口、痘痘





疫情下生活习惯和工作的改变对皮肤有一定的影响

在受影响的人群中,41%的用户表示疫情加重了他们的皮肤问题,其中最常见的三个变化是毛孔粗大、敏感炎症和暗沉。47.8%的调查用户认为疫情后皮肤状况恶化的原因是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节制、运动量减少等生活方式因素。40.7%的用户认为是工作压力大、加班、外出工作长时间戴口罩造成的。其余11.5%的用户认为皮肤状况恶化主要是因为疫情伴随的焦虑、烦躁等心理因素。





来自中国、法国和日本的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安全和口碑是关注的焦点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超过60%的调查用户购买过国内品牌生产的功能性护肤品,其次分别是法国和日本。消费者购买国产功能性护肤品的主要原因是性价比高、安全、口碑好、原创、新颖,新鲜;购买国外品牌功能性护肤品的原因是安全性高、品牌历史悠久、值得信赖、产品口碑好;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消费者对安全性和品牌美誉度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购买行为。





国内外品牌满意度&国产品牌推荐及改进方向

对比国内外消费者对功能性护肤品牌的满意度,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满意度略高于外资品牌。相反,外资品牌的NPS为50.0%,略高于国产品牌的48.8%,说明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推荐度略低于外资品牌。73.7%的调查用户认为国产功能性护肤品牌仍有提升空间空,消费者希望国产厂商能在研发、安全、产品创意、品牌合作等方面加大投入,以提升购买意愿。







行业增速高,市场潜力持续释放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有效护肤的需求日益增加,功能性护肤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2018年以来,国内各大品牌积极布局,使得行业体验规模在2019年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个赛道也受到了行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虽然2020年受疫情影响,线下渠道增速放缓,但与此同时,中外品牌大力布局线上渠道,为行业带来新气象。2020年整体行业规模已经达到260.1亿元,艾瑞咨询认为,未来三年功能性护肤品行业规模将以29.4%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增长,2023年将达到589.7亿。





中国功能性护肤品行业发展趋势

政策和监管环境促进了高质量新兴企业的进入

随着2020年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化妆品原料使用的态度逐步开放,中国的功能性护肤品行业受到鼓励,2021年2月,国家政府发布了与《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相配套的《化妆品注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化妆品注册备案的各种材料,规范和精简了相关企业的注册备案程序,大大减少了化妆品相关企业的注册管理流程,促进和鼓励了功能性护肤品企业的参与和发展。在鼓励行业发展的同时,随着功能性护肤品行业的不断壮大,国家将逐步加强对产品安全性和功效的监管。在市场参与方面,行业参与者也将更加多元化。未来会有更多日化、医美、医疗背景的企业陆续进入市场,为行业带来生机和活力。



功能性护肤的概念逐渐强化,功能性护肤品的渗透率会不断提高

未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逐渐深入,他们对功能性护肤的观念和购买功能性护肤品的欲望将会逐渐增强,功能性护肤品在护肤品和化妆品赛道的渗透率也将不断提高。随着护肤意识的升级,消费者对护肤品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的清洁、保湿、防晒向更加个性化的细分效果推进。与此同时,针对护肤成分查询开发的“美容实践”、“透明标签”等用户数量也将增加,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推出了化妆品备案信息查询APP。功效护肤品正处于高增长率、增长确定性强的发展阶段。随着其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产品牌也呈现出市场份额不断增加的趋势。



该品牌将继续加强产品创新研发,增加对医学研究的支持

在2021年国内功能性护肤品未来改进方向的用户调查中,“加大R&D投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强原料和配方的创新”占比均超过65%。消费者对未来产品功效的提升有很高的期望。并且随着消费者对R&D创新和产品安全有效性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品牌方未来将加大自身对医学研究的背书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同时,随着消费者护肤理念的逐渐成熟,加强产品功效的针对性,提升整体皮肤微观经济学,将成为未来护肤领域的需求和研发重点。医学合作和医学研究的背书将是未来消费者考虑功能性护肤品的重要因素之一。



成熟的玩家会扩充自己的产品线,逐步布局大健康领域[/s2/]

未来,随着功能性护肤品产品线的逐步完善,成分和配方创新的饱和,艾瑞预计,一些有资本和R&D实力的成熟玩家会积极拓展产品线,尝试新的产品领域,不仅迎合敏感肌、痘痘肌等皮肤问题或对美容功效需求强烈的消费群体。我们还将开发健康类别的产品,如功能性饮料和食品,面向具有先进和成熟消费理念并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泛人群。企业将逐步扩大以“健康”为核心的产品布局,迎合消费市场,同时推动行业的不断发展,产品的不断升级,与消费者实现共赢。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