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题:筑梦青年创新创业——“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综述
新华社记者王鹏、雷蒙德
十月的南昌,秋高气爽。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12日在南昌大学开幕。
自2015年举办首届比赛以来,共有603万支队伍和2533万名大学生参加了比赛...一个接一个,这预示着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热情越来越高。这一活动已成为帮助许多年轻人实现创新、创业和成功梦想的摇篮。
坚持育人的“本色”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把以德育人的理念融入双创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教育为本、全面发展的导向,实现教育与发展的统一。
本届大赛将进一步回归教育本质,坚持教育育人的“本色”,力求从“不成熟”中凸显“不平凡”。成立新的“大学生创意团”,设立单独的晋级通道,确保大学生能够深入参与比赛,让更多创新创业的“未来之星”脱颖而出。提高了35岁以下参赛者的年龄限制,让更多年轻学生有机会展示。大赛同期举办创新创业成果展,重点展示地方高校落实立德庶人根本任务、培育大众创业创新生力军的成果。
七年来,以大赛为抓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开设了3万多门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建立了3.5万多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任教师队伍,建设了200所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一系列措施为中国双创人才的成长埋下了沃土。
在比赛的带动下,青年学生的实际锻炼能力也得到显著增强。目前,已有1000多所高校的139万名大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累计约34万个国家项目获得资助总额超过58亿元。
打磨创新创业的“底色”
大赛举办七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立足科技创新的创业特色——
北航天梭动力团队空研制的北航四号固液动力高空高速飞行器成功发射,实现了固液动力飞行器高空高速受控长时间飞行;
重庆大学“一脉”团队首创了通过共享信道进行无线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的技术,开发出“油脉”系列产品,大大提高了钻井速度和安全性...
引领科研成果转化,本届大赛将增设产业赛道,促进大赛成果转化与产学研深度融合,帮助高校智力、技术、项目资源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深化高校与科技界、产业界、投资界合作,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动能。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颜屋表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大学生敢于创业、勇于创造的可贵品质,为当代大学生绽放自我、展示风采、报效国家提供了新的平台。
点亮思政课的“红色”
红色也是标志比赛特色的关键词。
今年6月,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启动仪式在江西井冈山举行,并与上海、深圳、嘉兴、延安、雄安等地联动,串起建党百年历史,弘扬穿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空。
在本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赛道上,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更加关注革命老区,青年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不断展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来自全国2586所高校的40万个创新创业团队、181万名大学生扎根革命老区和城乡社区创新创业,对接105万农民和2.1万多家企业,签订3万多项合作协议。
“在投身革命老区、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南昌大学“珍宝真美”团队负责人邹说。
据统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有450多万大学生走进延安、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参加“青年红色梦之旅”活动,接受思想洗礼,加强实践锻炼,把青春的激情梦想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添加高质量发展“精细度”
从2017年首次设立“国际赛车场”,到今年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参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正在不断为全球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
不仅如此,大赛还在年度总决赛期间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交流大会,各国高校代表畅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讨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这也有效扩大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据统计,在过去的七年里,大赛聚集了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万名大学生,为国际青年搭建了一个交流思想、相互学习、增进友谊的对话平台,也为建设人类共享未来的社区聚集了更多国际化、年轻化和多元化的创造力。
在颜屋看来,大赛已经成为展示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成为全球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全球性盛会。
新一代青年创新创业力量不断壮大,正在奋力跑出中国创新的加速度,争夺中国创新的“超级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