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主题为“nuance”的2022微信公开课PRO上,微信支付政务负责人谭明军、微信开放平台行业运营总监顾海军、微信开放平台城市服务负责人薛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2021年,微信城市服务活跃用户数已突破2亿,并保持高速增长。城市服务已与5000多家政府机构合作,为数亿微信用户提供数万项服务。七年来,累计服务达到10亿用户,提供服务近800亿次。
注重老年用户体验,提升服务人性化。
针对老年用户不断增加的趋势,近年来,微信在改善产品体验方面不断投入,包括可视化优化、语音搜索、智能客服等。,降低服务门槛;我们也在探索支持更多的助理、代理、跑腿等服务模式和指导服务,让老人得到身边更多亲友的帮助,把事情办好。
微信开放平台城市服务负责人薛介绍,在城市服务层面,微信今年在界面层面做了一些视听上的升级,包括一些跟随微信客户端老化的基础视觉适配,包括语音搜索。事实上,它们都已经具备了保障能力。
“我们内部一直在探索,能不能更贴近业务,帮助老人,更方便处理政务民生。我们现在也在探索一些方向。”
微信开放平台城市服务负责人薛永勇
薛介绍,为了让城市服务对老年人更友好,微信也做了各种努力。比如进一步降低办事门槛,在合规的前提下,微信致力于为助理、代理、跑腿提供更多的能力和服务。或者通过几方联动和一些生态,把老人需要做的一些基础的或者高频的事情做成指引,让老人基于指引完成一些简单的事情,甚至把指引传递给你的儿子、女儿甚至附近的一些人,帮助老人把事情做得更好。这些都是城市服务正在做和探索的事情。
微信开放平台行业运营总监顾海军表示,从整个微信生态来看,也在做适合老龄化的设计转型。“除了视觉,大字体等。,在很多功能场景,比如医疗,我们也在考虑绑定医保卡,接收医疗信息等。”
顾海军说,其实很多事情并不需要老人自己去处理,而是由子女来处理。但是这些操作需要使用老年人的身份,所以我们希望引入家庭账号等概念,这也将成为微信未来的重点工作方向。
后疫情时代,防疫工具亟待升级。
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微信针对政务民生新趋势,开发了一系列新生态。这些不断涌现的新事物代表了微信开放平台与整个社会兼容性的提升。
“比如核酸检测登记场景中出现的小程序,代替了个人信息填写和工作人员录入的环节。原来20分钟的工作,只需要扫码就能完成。”但更让微信开放平台行业运营总监顾海军欣慰的是,这种防疫工具从各级政府到民间都在不断创新。“另外,一些可能不是一、二、发达地区的城市,这种创新走在了前面。”顾海军认为,我们一直倡导的公平和效率,现在更多的是通过政府数字化治理的工作来呈现。
微信支付政务负责人谭明军从疫情后消费的角度阐述了一个观点:一些因疫情防控而诞生的小玩意,其实可以通过不断的改进,实现背后的数据接入,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为老百姓服务。
2020年,很多地方为了刺激消费需求,通过微信支付发放了大量消费券。微信在搭建微信消费账号这个工具的时候,一直秉承的是长期的原则。“我们希望消费券的发放不要像洪水一样涌来,然后就没有痕迹了。”
谭明军介绍,微信希望每发一张优惠券,都能沉淀长期可用的数据,长期留存的客户,甚至为商家和政府探索一些新的商业模式。
注重业务合规,回归服务用户的初心。
在提问环节,有记者对微信在开展政务服务中采取的安全措施表示担忧。几位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合规一直是微信在与政府合作过程中的首要问题。顾海军表示,长期以来,微信在做产品的时候特别注重用户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今年也是个人信息保护法颁布的一年,所以个人信息的保护就成了我们的日常工作。”顾海军表示,根据法律,团队将研究哪些行动可以被授权。
面对日益趋紧的环境,未来微信城市服务业务也将根据各类政府客户的要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谭明军介绍,微信在服务政府时并不局限于一条业务线。“以社保缴纳为例,他用了微信支付的能力,也用了小程序的能力,还把这个业务放到了我们城市服务商的线上。”
谭明俊认为,整个微信其实是一个生态整体,每个微信都会根据自己的业务能力输出一些工具模块给政府。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组合这些不同的工具模块。所以微信内部各个团队之间有大量的合作和协作。“你可以理解我们其实是一个大的微信团队去面对政府,甚至是一个大的腾讯团队去配合政府。”
薛说,微信城市服务到今年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微信其实是在做一些基础的政府基础设施服务,比如人脸验证、实名验证的能力。今年,微信将更加专注于用户的角度,回归初心,花更多的精力帮助用户快速完成事情。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探索能不能和政府、我们的服务商、更多的生态伙伴有一些新的合作模式,能不能和更多的地区、更多的生态伙伴建立一个政务民生知识库。”薛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