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淘宝图片空间协议怎么签(使用手机App之前那份用户协议,你有瞟过一眼吗?)

机友们都知道,在使用app或者服务之前,需要同意一个用户协议,使用条款之类的。





辣,吉哥先给你三个选择。


如果你想仔细阅读,请在评论区点击“1”。

随便扫几眼,在评论区点“2”按钮。

如果直接同意,在评论区扣“3”。


我猜测,对于我们这些不会“量子速读”的人来说,面对这份洋洋洒洒的用户协议,大概率就是直接点“同意”就可以了。





没想到,最近真的有一些调查机构对这玩意儿做了统计。最终结果表明:



在18-34岁范围内,97%的人直接同意而不是选择阅读用户协议。





也就是说,至少在年轻人中,只有3%的人会阅读几乎不可能阅读的用户协议,大部分还是选择放弃治疗。


这3%的朋友,吉哥,敬你们一群勇士。





事实上,这个调查结果一出来,这几天网上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



很多网友表示,这些App“用户协议”根本没有“关联”,不点击同意根本无法正常工作。







朋友应该都遇到过那种情况,你一点不同意,整个App就会闪回到你面前。


或者像百度网盘青春版,不同意就永远走不到下一步。(想了解百度网盘青春版的体验,可以看《今日吉格》头条文章)





所以才有网友吐槽怎么感觉像条鱼。


最后我只能嘲讽:不管你做什么用户协议,我其实都能0秒看完。





但与此同时,吉哥也看到了另一种声音。


有些网友还是愿意看的。只是输给了“又长又臭”,无排版,非常晦涩难懂的文字。











不要冲血压。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真的通读那些用户协议,需要多长时间?


正好,在这个调查报告的原文里,季哥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


它统计了苹果、微软、抖音(TikTok国际版)、亚马逊等14家国际领先科技公司所需的时间...阅读他们的用户协议。


手机版淘宝

猜猜看,哪一个是最“又长又臭”的冠军?





没错,“冠军”就是开发Windows和Office软件的微软。


微软的用户协议,总共有15260个英文单词,已经达到了一部中篇小说的标准。这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吗?


按照平均每分钟240字的阅读速度,至少需要一个小时才能读完。


我试着翻翻微软中文版的23308字服务协议。好家伙,我鼠标滚了好几次,都没滚到底。




(2倍速度处理)


有个说法,纪哥哥有一个小时干坏事?是我。我也直接同意。


这个时候,我们来看看微软的死敌苹果的情况。


据调查,苹果Apple ID的用户协议有7314个字,和Tik Tok国际版的7459个字差不多。





所以,他们读完的时间大概是半个小时,只有微软的一半。


矮子中的高个,这次真的全是同龄人衬托的吗?


诶,这个时候肯定有朋友好奇。哪个读完最快,谁这么“良心”?


结果显示,Instagram是阅读用户协议最快的方式,只需要9分42秒。


这让吉哥很好奇。它的用户协议是什么样子的?





且不说全文只有2451个字,其他方面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相比微软几乎相同字体大小和色号的文字,Instagram是一个清晰的片段,对于一些关键点,会加大字体大小和加粗。





而吉哥看到了调查报告,打算制定一个可读性评价方法。


除了总字数,还应该考虑每句话的字数和每个单词的音节数。





经过对比,我还发现Instagram和脸书的用户协议几乎都是短句,而微软和苹果更多的是一坨文字。


看看,有多少人能平静地看着苹果的流逝:





所以在这里,季哥认为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看待国内几大app的用户协议的可读性:


篇幅不长,排版不错,有没有重点,读起来累不累...


由于App会分为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两部分,这里的机哥只拿用户协议来算。


而吉格找到了我们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接下来用这个标准来估算一下各大App用户协议的阅读时间。


在这些主流应用中,最好的可能是JD.COM。每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可以在近12分钟内完成。





只是东哥的排版...没有排版。


没有颜色变化,没有重点,没有目录。


机友看这一段,我选择放弃阅读:





字数统计,最“出众”的,可能是Tik Tok。


一万三千多字的用户协议,真的有一本小说那么长。可能需要将近半个小时才能看完。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吉格的调查过程中,在上面提到的这么多app中,Tik Tok竟然是唯一一个,针对网页版用户协议进行了黑暗模式适配...





一时间不知道该夸还是该吐槽。


淘宝的用户协议字数也在一万出头,和Tik Tok、QQ没什么区别。


但是吉哥遇到了一个娃娃现象。我还没看服务协议,它也弹出一个协议来看协议。


你把它放在这里,放在这里。





最后,我们来看看“小而美”微信。


让我惊讶的是,微信可能是这些app中“可读性”最好的。


我随意切了两张图,可以看到微信尽量保证每一段都是“短句”,分段合理。





至关重要的是,微信也是这些国内应用中唯一一个将网页版编目的应用。这个细节,同道师兄QQ也没做到。





看来微信真的想让我们看完这一万字的用户协议。


所以,同样是用户协议,不同的app对细节的关注不同。


不过这次也有很多网友说,你把重点画出来了,排版也很好看,我真的很想看。


但是,看到那些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更容易默默点“同意”。







或许,只有3%的人能看懂App用户协议,也不是没有道理。


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我认为与App服务协议并存的App隐私政策值得参考。


无论是谷歌还是苹果,最近一年都在向“App隐私政策可视化”转变。


简单来说,就是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大家直观地看到一个App需要获得哪些权限。





而且和现在很多科技公司一样,会在官网做一个关于隐私的界面。


这也体现在谈论他们的隐私政策的方式上。





事实上,这些科技公司也有白纸黑字、长篇大论的隐私政策。但是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用可视化的界面阅读就方便多了。


所以吉格今天在思考,用户协议是否可以参考这种“可视化”的方式,让人们不再抗拒阅读?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