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用“引导式课程设计”来解读冬奥会开幕式(原则篇)的结尾,我提出一个问题:北京冬奥会是如何做到让大家像拆盲盒一样惊喜连连、让大家觉得好看的呢?
本文结合“引导式课程设计”中的开场活动设计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暖场
暖场是培训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培训师成长实战手册:引导式课程设计》一书中,提供了11种暖场目的。
图1 培训暖场的11个目的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暖场,从开幕式前的广场舞开始。参加者是1365名非专业的群众,年龄最小者为5岁,最大者为74岁。
结合图1,这个广场舞至少达到了三个目的:营造氛围、活跃气氛、建立联系。
可能有人要问:前两个目的容易理解,“建立联系”是如何体现的呢?
首先,参与者是非专业的群众,以这样的身份与众多普通的观众建立了联系。
其次,参与者的年龄为5-74岁,涵盖了观看开幕式的大多数受众,便于与之建立联系。
最后,广场舞这样的形式,是中国人生活中最常见的,很容易与观众建立联系。
划重点:以终为始设计暖场方式
重点1
二、开场
北京冬奥会的开场包括24节气倒计时-小草-蒲公英三个组成部分。下面逐一来解读:
大家都说:用24节气来进行倒计时,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浪漫。
的确,这是一个打破常规的设计,从引导式课程设计的角度来说也非常成功,有以下四个原因:
(1)以终为始。在用“引导式课程设计”来解读冬奥会开幕式(原则篇)分析了举办冬奥会的一个原因是进行国家的宣传。
传统的倒计时通常会从10开始,从24开始会让外国人好奇,想了解原因。这样就成功引发兴趣,达到了宣传中国文化的目的。
(2)回顾旧知。对中国人而言,24节气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是很熟悉了。每个节气不但配上精美的图片,还有一句优美的古诗。
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避免倒计时过程中的单调,还能引发大家观看和参与的兴趣。
(3)引起注意。从前面的广场舞转换到24节气,这样的形式变化可以告诉人们:“注意!有新的盲盒要开启了!”
(4)引出主题。倒计时定格在“立春”,加上解说:“2.4是立春,也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成功地引出了主题。
当倒计时定格在“立春”之后,接下来393根发光杆组成的绿色小草拂动起伏,充满生机。用小草来承接“立春”这个节气,这个设计很贴切,也非常巧妙。
由393位表演者组成的小草环节表演时很震撼,但他们要如何退场呢?
将其幻化为一朵大的蒲公英,再由一个孩子来吹散。记得张导告诉演员们:“你们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想想就自在。
当然,这里还有特别的设计,被吹散的蒲公英不但在地面四散开来,还向天空飞去。通过视觉引导,将人们的视线引导到鸟巢上方。
此时,打出“立春”字样的烟火适时出现在鸟巢上空,一切都刚刚好。
如果将冬奥会的开场当作培训中的一个模块,这个模块的关键词就是“立春”,图3展示了“立春”这个模块的大纲。
图3 开场活动:立春
图3中的三组内容,都围绕着“立春”展开。其中,24节气倒计时最终定格在立春,引出了第二部分的小草,这是最能代表春天的植物;而第三部分的蒲公英是小草们变化而来,被一个孩子吹散后,由飘到上空的蒲公英引出了“立春”字样的烟花,与第一部分相呼应。
综上所述,北京冬奥会开场环节的活动设计,有以下特点:
(1)重点突出:三部分内容均围绕着“立春”展开。
(2)各部分的内容衔接非常自然、流畅。从立春到小草,从蒲公英飘向天空到“立春”烟花,都一气呵成。
(3)首尾呼应,强调重点:立春。
(4)以演员为中心。为了方便393位演员退场,特别设计了蒲公英被吹散的环节,将舞台完全交给了演员们,让他们以自己喜欢或方便的方式退场。这样的设计,对导演和演员来说都是双赢的。
划重点: 突出重点、巧妙衔接、首尾呼应 、以演员为中心
本文只是分析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开场环节,就已经有了这么多收获。
对你又有哪些启发呢?
预告:下一篇文章继续用“引导式课程设计”来解读冬奥会开幕式(设计篇)
#TTT培训师苏平# #培训师#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