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是一个经常听到但大多数人都不熟悉的概念。事实上,每次你打开抖音看短视频、在支付宝上,在淘宝和京东上查看水和购物,离不开IDC的默默支持。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所产生的数据量巨大,IDC也为这些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目前,以IDC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已成为“新基础设施”的坚实基础。
中国电信作为首家开展IDC业务的电信运营商,拥有强大的云网络资源和产业数字化领域丰富的技术储备,全年市场规模排名第一,是引领行业的“常青树”。
为了追求卓越,运营商IDC领先
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基于专业的设备、管理和应用平台,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器托管、空间租赁、网络批发带宽等服务。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全社会存储和计算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对IDC的需求急剧增加,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根据科智咨询公司发布的信息《2019-2020年中国IDC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IDC产业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372.2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56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33%。由于实现稳定、高速的网络体验需要满足接入带宽、电源供应、机房环境、监控和运维等严格而全面的要求,一批专业的IDC服务提供商应运而生。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IDC领域已经形成了“以运营商为主,第三方厂商为辅”的市场格局。根据中国通信研究院的报告,2019年,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市场份额占比超过60%。其中,IDC在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第三方IDC服务提供商的市场份额通常较小且分散。
(IDC工业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来源:中国交通科学院)
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相比,运营商在IDC市场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一方面,作为网络提供商,运营商在网络带宽、延迟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另一方面,由于IDC业务和网络连接业务之间的天然联系,运营商可以使用云网络集成服务客户。此外,经过多年积累,运营商在IDC领域形成了“安全稳定”的品牌形象,对服务可靠性要求高的政府和企业客户极具吸引力。
云网络整合,中国电信IDC基因
中国电信在IDC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是中国第一家提供IDC服务的运营商。IDC的服务和网络质量密不可分。中国电信良好的网络质量一直是IDC服务的“金字招牌”。早年,在固网时代,大量互联网用户选择电信,以看到其网络优势;近年来,随着中国逐步进入“移动时代”和“云时代”,中国电信率先提出了“云网融合”的发展战略,以“云为核心、网络随云移动”的方式组网,为全国“2+4+31+X+O”IDC资源布局“铺路架桥”,重建全国“信息高速公路网”。
由于区位价值、土地成本、能源和冷源自然资源不同,为了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中国电信采用“聚焦核心、区域协同、云边缘分布、点线结合”的方式,打造“2+4+31+X+O”大数据中心布局:内蒙古、贵州有10万多个机架,100多万台服务器规模的“超级航母”也有一个综合接入办公室距离用户1公里以上,可以满足用户从海量计算能力到超低延迟的需求。
结合数据中心布局规划,中国电信建设了全球领先的宽带互联网网络和cn2dci高质量专网,实现了蒙桂园区、四大重点区域之间和四大区域内的平面组网,极大地提高了数据流的效率,并在访问延迟方面领先业界。此外,针对政府和企业领先客户的高端需求,中国电信以四区六轴多通道光缆基地为基础,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新一代ROADM全光2.0网络和世界领先的政府和企业OTN精品网络,覆盖了大飞机IDC,为客户提供高速、低延迟的专用网络,以满足差异化需求。
中国电信凭借其组网模式和建设高质量网络的优势,成功地将IDC在全国各地的资源连接起来,对整个网络进行部署和切片,全面支持客户业务运营。目前,中国电信建设了20多个省级政府云、300多个地市级政府云,10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选择了中国电信的云网络基础设施。云网络集成服务的增长为IDC的服务带来了新的需求,帮助中国电信巩固在IDC的领域走在了前列。可以说,“网络随云而动,云网融合”的云网融合模式是中国电信开展IDC运营商业务最鲜明的特色,也是IDC“创始人”在中国服务业最深刻的基因。
核心位置的“封闭”布局
延误是评价IDC服务质量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从数据中心到客户的距离将显著影响网络延迟。在业内,IDC的有效辐射半径通常被认为在300公里以内。特别是随着5g的发展,互联网在服务行业的各种低延迟、大带宽应用正在加速落地,数据中心部署时需要更贴近客户。此外,布局更贴近客户,方便客户现场参观,操作维护更方便。由于IDC的主要客户和互联网用户流量需求大多集中在于一和二线城市,核心城市周边的新IDC项目要求极其严格,因此核心城市经济圈的数据中心通常被业界视为“核心资产”。
由于托管业务的先发优势,中国电信主动围绕核心经济圈规划和布局了大量IDC资产。目前,中国电信450000个机架中,近80%个部署在北京、天津、河北、长江三角洲、广东、香港、澳门、陕西、四川、重庆等四个关键领域。中国电信IDC凭借低延迟、稳定的服务质量,在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吸引了大量优质客户。全国平均机架利用率超过70%,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更高的上架率进一步降低了IDC运营的固定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实现了良性循环。
此外,中国电信还振兴了大量分布在城市和街道上的机房资源,建设了分布广泛、贴近用户的边缘数据中心和云节点。这些边缘节点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如低延迟、数据定位、安全性、差异化服务等。同时,利用云端协同,中国电信还可以满足国家大数据中心、线下计算、容灾备份、人工智能培训等用户的业务需求,为客户提供云端协同的综合数字解决方案。
绿色节能:望新央企的生态背景
在IDC的行业中,电费是运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平均占50%以上。IDC运营过程中的功耗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it设备在数据信息处理、存储、交换和管理过程中消耗大量电力;另一方面,it设备在运行期间会保持加热,因此需要通过空调进行冷却,这也会消耗额外的电能。因此,合理控制运营过程中的用电成本是提高IDC企业质量和效率的关键,降低非it设备的电耗已成为降低电耗的重点。
在IDC的行业中,pue(电力利用效率)经常被用来衡量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pue的值等于数据中心的总能耗/IT设备的能耗,这反映了数据中心消耗的总电能中有多少用于IT设备。通常,pue值越低,数据中心的能效就越高。国家高度重视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效《关于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年平均的能耗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建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的pue将小于1.4。
中国电信秉承绿色环保的经营理念,自觉打造和运营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的IDC,实现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自2020年以来,中国电信新建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的pue一直低于1.3,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天津、河北建成的246万亩电信机架将继续投入运营,成为北京、天津、河北最大的数据中心,将继续满足北京、天津、河北的需求。在建设过程中,中国电信综合应用自然冷却、间接蒸发冷却、热管背板、封闭冷/热通道和绿色电源,并将余热用于办公供暖,年pue值达到1.25,居行业领先水平。目前,中国电信已推出自主研发的智能运营系统。在大规模应用新节能技术后,新数据中心每年可节省数亿元电费。
(图为中国电信京津冀大数据库规划)
阅读本文时,在实现网页跳转、内容导入等功能的背后,有一些IDC的无声支持。IDC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它不仅是新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作为网络和信息技术领域的老中央企业,中国电信有实力、有信心依托IDC领域优势,与其他行业合作,共同发展壮大数字业务,与5g、云计算等业务深度融合,实施“云到数字”战略,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最新评论